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新“丝”路下话农桑

2024-01-25 09:581400

阳城县禹珈豪丝业股份有限公司缫丝车间内工人正在缫丝。 受访者供图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明代万历年间阳城籍吏部尚书王国光所作的《临涧更宿》一诗,生动反映了当时阳城蚕桑产业的兴盛。


  蚕桑产业一直是山西省阳城县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据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宣教科科长张志刚回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阳城就成为北方第一个蚕茧“万担县”,所产“梅花”牌白厂丝,多次获得国家金质奖章,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此奠定了“华北蚕桑第一县”的地位。随后“阳城蚕茧”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达11.29亿元。


  但随着四川江浙苏杭等地蚕桑产业的崛起,阳城蚕桑声名渐微。为求变突围,近年来,阳城县不断夯实产业根基,抓住“阳城蚕桑文化系统”入选国家第六批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契机,“破茧新生”,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丝”路。


  


  “地边是银行,地里是粮仓”


  冬天是农闲蚕歇期。


  见到孔晋兵时,他正蹲在地里检查防冻薄膜的情况。一株株桑树就在田边,支棱着枝丫沿梯田逐层环绕下去,拐个弯,往下走,便能看到养蚕的大棚。


  把桑林种在田边,蚕棚建在桑园边,既不耽误种庄稼,也方便了喂蚕。“我们管这叫‘地边是银行,地里是粮仓’。”孔晋兵笑呵呵地说,“夏秋的时候,从下往上看,是座座桑树山,从上向下看,是片片米粮川,可好看了。”


  这是当地典型的地埂桑树栽植方式,阳城丘陵地貌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户养一张蚕,一年花不完,一亩三株桑,种地不纳粮,桑树长在地塄上,不占地,不遮阳,不与庄稼争水分,干旱圪针旺,桑条冒一丈”的种植经验就在当地广泛推广,栽桑、种地、养蚕并举的农桑模式传承至今。


  孔晋兵是当地的养蚕能手,45岁的他已经养了23年蚕,“我去年喂了14张蚕,种了14多亩桑园和7、8亩地的玉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张蚕大约结100斤茧,养好了能卖3000元左右,单论养蚕,他一年就能收入4万元左右。


  养蚕的确一直是当地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们乡村村都有蚕桑产业,几乎户户都喂过蚕。”寺头乡党委书记牛鹏飞告诉记者,但像孔晋兵这样“年轻”的养蚕人在村里却是少数。


  传统蚕桑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又是短期内集中用工,既讲究技术,又对体力有要求。最忙的时候,蚕农每天4点就要起来剪摘桑叶喂蚕,喂完两顿后天就黑了。随着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农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养蚕栽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日益降低,现有蚕桑生产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养蚕的人少了,种桑的人也会相应减少,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纵有再深厚的产业基础,也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寻求破局之道成为阳城蚕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志刚介绍,去年10月,阳城县出台了《阳城县蚕桑产业扶持办法》,针对优质蚕种、蚕茧、大蚕设施、新建旧棚建设和改造、小蚕共育、现代化智能养蚕示范、招商引资落地投产蚕桑企业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从事蚕桑生产、保护、衍生产品开发的相关主体各项具体扶持政策措施。用政策引导蚕桑产业健康发展,为农民收入兜底,为吸引人才聚力。


  “现在有政府的支持,建大棚、桑园有补助,蚕茧收购价低了也有补助,我们就负责养蚕,到时还有公司上门收购,一点也不愁卖。”张家庄村68岁的蚕农田书乞的话语中是止不住的满足。


  此外,阳城县还在品种关发力,蚕桑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山西农大蚕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线上线下技术培训;在技术关创新,建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蚕种加密微机测控催青系统,蚕种孵化率达到98%以上,探索出成功解决北方地区小蚕发育慢、蚕期易发病的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新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新技术等,实现了“阳城蚕茧”解舒率、上茧率、出丝率等综合指标全国第一,派技术人员以村或乡为单位对蚕农进行技术指导,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延链强品牌,依托文化“破茧新生”


  只在前端的蚕桑种养殖业发力远远不够。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成品制造、对外贸易,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农工商贸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稳定前端,丰富中后端,各环节精准发力,才能持续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临近春节,在阳城县禹珈豪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在加紧生产赶订单。一卷卷白厂丝经过复整、编丝等工序,不久后将进入苏杭丝绸厂家做出口贸易。


  作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缫丝企业,该公司凭借可生产6A级白厂丝等的技术,已在白厂丝原料输出地区崭露头角。


  “为解决蚕桑产业链上‘C端特色产品缺乏叫得响的品牌’这一产业瓶颈,公司着力拓宽蚕桑产业链,打造品牌知名度。”该公司总经理段丽介绍,“桑树和蚕浑身都是宝,样样都有大用处。从丝出发,我们开发了蚕丝被系列产品,还有桑叶茶、蚕砂枕、桑椹酒等,样样都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珍贵成果。”


  做强品牌,阳城蚕茧最大的优势在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相传嫘祖曾在此教民养蚕,有史记载周穆王于此地桑林观桑。从唐宋开始,阳城茧丝源源不断踏上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成为闻名天下的“潞绸”的主要原料基地。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阳城形成了一套以蚕桑为主的文化系统及技术体系。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如大门前不栽桑、结婚送蚕种、三月三祭蚕姑爷等,更是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栽桑养蚕在更广阔的空间层面得以传承,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追溯蚕桑历史、探寻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技艺的“蚕桑文化园”已投入使用;沿河蜿蜒的大片果桑采摘体验园在等待春暖桑绿……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疏通农业“生命线” 做好产业“鹅文章”
疏通淤堵20余年的灌溉渠,修建篮球场丰富群众文体活动,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鹅产业……自2024年8月进驻白沙街道以来,第二轮驻白沙街道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迅速进入角色,深入群众当中,扎实开展帮

0评论2025-04-27163

以农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4月22日,江西省委副书记陈永奇在南昌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科学高效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0评论2025-04-23184

行法治之力 护农业“芯片”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对于种业发展尤为关键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在深耕育种的农业专家眼中,耐住寂寞、埋头育种是前提,更大的挑战,往往在于新品种“入

0评论2025-04-21182

2025新疆(昌吉)农业展览会:科技赋能农业,共享发展新机遇
2025新疆(昌吉)农业展览会:科技赋能农业,共享发展新机遇2025新疆(昌吉)农业展览会定于2025年8月6-8日在新疆农业博览园(昌吉)盛大举办。本届展会以“科技赋能兴农业·合作共享启新局”为主题,旨在搭建农业全

0评论2025-04-18230

广袤田野显身手 科技浪潮引领农业现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跃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科技浪潮

0评论2025-04-16167

抓紧抓实春季农业生产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月13日,河南省副省长李酌到南阳市唐河县调研春季农业生产。他强调,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春季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在桐寨铺镇万亩方,李酌深入

0评论2025-04-14177

春耕季:农业机械产销两旺
青阳时节,在道依茨法尔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流水线上,一台台崭新的农用拖拉机正在完成最后组装,青绿的机身映照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这是企业为保障春耕生产开足马力的生动写照。生产车间负责人指着正在下线的4W P

0评论2025-04-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