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频道列表

高科技赋能“长三角农业硅谷” 生态资源成富民产业

2024-07-25 17:531800

把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路径就是科技赋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区,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它以全市五分之一的陆域面积供给了三分之一的地产农产品。崇明的农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上海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

同时,崇明承载了全市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上海水体最佳、空气质量最优、林地面积最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对崇明来说是现实的命题。

去年,崇明明确提出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开辟特色种源、智能制造、绿色生态3个新赛道,32家企业在当地注册,正在陆续入驻。7月18日,崇明区举行“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发布了长三角农业硅谷支持政策,与9家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20多家优质企业签约,将聚焦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等关键领域,共同推动相关产业项目落地。

崇明白山羊产业链的顶层设计

在崇明区中兴镇爱国村的崇明白山羊种羊研究中心,一面墙上记录着崇明人自明朝以来养殖白山羊的历史,另一面墙上的大屏幕则实时显示“智慧羊场”里羊儿们的健康状况、行为特征,以及羊场温度、湿度、噪声等环境信息。

记者了解到,崇明白山羊是崇明传统特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上海,崇明白山羊以其肉质细腻、味美不膻而颇受欢迎。然而,由于历史上本地白山羊陆续和外来波尔羊杂交,本地农户更乐意养个头大、产量高的外来羊或杂交山羊,纯种的本地白山羊越来越少,品种退化严重。作为全国重点保护和发展的家畜品种,近年来,崇明白山羊纯种数量不足1000只,产业发展之路一度变得艰辛。

2023年,崇明引入专业从事种质资源提升的上海六骥元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骥元支”),与崇明白山羊集团万禾基地深度合作,对性能特别优异的纯种个体或群体依靠基因组检测、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育生物技术,实现优秀种质资源遗传水平和群体数量双提升。

为了把味美质优的白山羊肉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崇明区今年继续引进专家团队开展下一步工作。

在7月18日的大会上,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张艳丽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与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完善崇明白山羊产业链的顶层设计。

张艳丽说:“有了优质种源,下一步一方面是要做好保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创新利用、开发商品、节本增效,进一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肉质,把老百姓养羊的成本降下来,还要把崇明白山羊的品牌在上海以外的地区打响。”

产业链要素不断完善

7月18日,记者在大会场外的农产品展示区遇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杨焕玲。这个90后山东姑娘立志从事农业,2018年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上海农科院,目前正在进行鹿茸菌等食药用菌的育种栽培研究工作。

杨焕玲经常来崇明的菌菇种植基地,教当地农民栽培技术。她说:“我们团队正在崇明推广大球盖菇、羊肚菌的栽培技术,下一步还会推广桑黄,这是一种在桑树上发现的食药用真菌,现在我们用杂木屑等新的基质栽培它,进行工厂化栽培,让农民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增收。”

在崇明,菌菇产业除了正在迭代品种,产业链要素也在不断完善。

去年,农业设施生产、运营、管理企业上海微滴科技有限公司入驻长三角农业硅谷,旨在为农事生产提供最优方案,可实时采集温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依托自主研发的农业智慧系统后台监测,实现基地内蔬菜的生长情况、施肥需求、采摘时间一目了然。

入驻长三角农业硅谷的上海恒泽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做蘑菇生产、运营、销售的企业。公司董事长朱文峰告诉记者,公司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研发了一系列植物生长大模型和自动采收管理机器人,将在崇明建设现代化工厂,用这些技术,生产销售双孢菇。“上海每年的双孢菇需求是7万多吨,我们的预计年产量是1.2万吨。相比传统的生产方式,我们在种植阶段的用工大概减少80%,在精准分拣包装、生鲜物流供应上则增加用工量,就是把人从简单重复的低级劳动里面解放出来,从事更加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朱文峰说,公司之前在江苏、江西等地应用过这套蘑菇生产系统,而现在之所以选择进驻崇明,是因为看上了这里的产业链优势和政策优惠。“首先,崇明的产业链环境好,有我们蘑菇行业所需要的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等原材料;崇明是上海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配套政策完善,比如秸秆回收、农业废弃物应用都有相应的政策;第三,上海有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能够为我们后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业务的迭代研发提供人才资源。”

记者在大会上获悉,日前,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办法(试行)》,为在长三角农业硅谷从事涉农生产的企业提供办公、研发服务、成果转化补贴、金融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并建立企业政策服务包制度,进一步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高科技“加持”生态农业,让农民增收

在7月18日的大会上,上海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带来主旨报告《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他说,崇明农业在上海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但短板是,崇明农民的人均收入不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80%。

蔡友铭说,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关键是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路径就是科技赋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生态更美好、经济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富裕。”

高科技“加持”生态农业,将逐渐帮助崇明农民增收。

在崇明中兴镇康码蛋白科技农业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线椒、螺丝椒生长状况的技术人员战荣荣。她向记者介绍,在崇明,她和同事们正在测试推广一系列应用于水稻、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有机水溶肥。从试验的情况看,这些辣椒的生长速率、坐果率和产量都大幅提高,种植过程中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改良土壤质量。

6年前,战荣荣从复旦大学遗传生物学博士后出站,来到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研发工作。该公司是一家拥有全球领先的无细胞体外合成蛋白质技术的合成生物学企业,自主开发了蛋白质智能算法设计平台(D2PLAB)和无细胞体外合成蛋白质技术平台(D2P)。公司在研发试验一种用于固沙的蛋白质产品时,发现原本在沙漠里不怎么长的作物,竟然长得非常好。于是,公司另外布局农业板块,成立子公司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研制用于农作物提质增产的蛋白营养液。

近年来,公司在新疆、河南、内蒙古、云南等地应用推广用于小麦、水稻、玉米、西瓜、葡萄等作物的营养液,在作物增产、抗病害、减少农药施用、改良土壤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且产品的成本可控,具备极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博士后出站来“种菜”,战荣荣觉得很有意义。事实上,她所在的团队里七八成工作人员都是硕士、博士。“我原本是做生物方向的,现在我们的成果用在农业上效果显著,能够改良土壤、帮助农民增收,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沈阳农业大学坚持“四个聚焦”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沈阳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思想引领、改革创新、一体贯通、乡村振兴,着力培养既拥有“顶天”实力又具有“立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0评论2025-01-17258

华英农业:推进食品和羽绒两大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近日,华英农业参与起草的《肉鸭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首个水禽低蛋白饲料配制技术方面的标准。近年来,华英农业作为在肉鸭养殖及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助力肉鸭产业稳健发展。

0评论2025-01-16241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网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指导意见》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0评论2024-12-31249

内蒙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出四季好“丰”景
隆冬时节,岁暮天寒。在内蒙古大地上,设施农业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广袤田野里,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集中连片,尽显“科技范儿”;批发市场内,新鲜蔬菜瓜果琳琅满目,“飞往”全国各地……

0评论2024-12-31265

农业科技创新新年献词|蝶变•起航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正式批复,拥有41载光辉历程的《农家参谋》期刊,正式更名为《农业科技创新》。自2025年1月1日起,这本承载着农业科技梦想与希望的全新杂志,将再次扬帆起航,开启一场激荡人心的逐梦之旅。

0评论2024-12-31260

漳州万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高企认定官网披露对福建省认定机构2024年认定报备的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备案的公告,漳州万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列,证书编号GR202435002357,发证日期为2024年12月30日。

0评论2024-12-31287

韩国关注中国“智慧农业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连续7年呈下降趋势。中国引入了精准农业技术,采用智能施肥系统,仅为土壤提供所需的养分。

0评论2024-12-2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