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盛昌农产品
访问量:49467122

“五谷杂粮” 天天说,可你知道五谷到底是啥?

   2025-10-29 网易1870
导读

“五谷丰登”“五谷不分”“民以食为天,食以五谷为先”—— 这些老话咱们从小听到大,超市里的 “五谷粉”“五谷粥” 也是随处可见。可要是有人问你 “五谷到底是哪五种粮食?”,你能立刻说清楚吗?是大米、小米、

“五谷丰登”“五谷不分”“民以食为天,食以五谷为先”—— 这些老话咱们从小听到大,超市里的 “五谷粉”“五谷粥” 也是随处可见。

可要是有人问你 “五谷到底是哪五种粮食?”,你能立刻说清楚吗?是大米、小米、小麦、玉米、大豆?还是有其他答案?其实 “五谷” 的说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跟着历史变了几千年,背后藏着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和生存密码。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唠唠,把 “五谷” 的来龙去脉讲明白,以后再聊起 “五谷杂粮”,你也能说出门道来。

一、“五谷” 的两种主流说法

首先得纠正一个常见误区:“五谷” 不是特指某五种固定的粮食,而是古代中国人对 “主要粮食作物” 的统称。就像咱们现在说 “蔬菜水果”,不是指某两种,而是包含了一大类食物。只不过古代粮食种类没现在多,人们就选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用 “五” 这个数字概括 ——“五” 在古代是个吉祥数,比如 “五行”“五脏”,代表 “全面、完整”,所以 “五谷” 其实是 “所有重要粮食的总称”。



不过最主流的 “五谷” 说法,有两种流传最广,咱们得先分清:

第一种是 “稻、黍、稷、麦、菽”,这是西汉《淮南子》里记载的,也是现在最公认的说法。简单说就是大米、黄米、小米、小麦、大豆,这五种在古代最常见,养活了大部分中国人;第二种是 “麻、黍、稷、麦、菽”,出自《周礼》,这里的 “麻” 不是咱们现在做衣服的大麻,而是一种叫 “苎麻” 的作物,它的种子能吃,有点像芝麻,古代缺粮的时候,麻籽也是重要的食物,后来粮食多了,麻才慢慢变成只用来做纤维的作物,退出了 “五谷” 行列。



为啥会有两种说法?因为古代不同地区的主食不一样。南方多水,适合种水稻,所以南方人会把 “稻” 算进五谷;北方干燥,水稻少,麻籽吃得更多,就把 “麻” 加了进去。就像现在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一样,“五谷” 的说法也跟着地域变,核心都是 “当时当地最离不开的粮食”。

二、“五谷”具体指啥?

不管是哪种说法,“黍、稷、麦、菽” 这四种基本都在,再加上 “稻” 或 “麻”,咱们就逐个说说这些粮食到底是啥,在古代有多重要:

1. 稷(jì):古代的 “五谷之首”,说法不一

稷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为谷子,一说为高粱,一说为不粘的黍。现代人很多会把 “稷” 当成小米,这样理解也不算错。在古代,稷比小米颗粒稍大,颜色偏黄,口感更有嚼劲,现在北方有些地方还叫它 “糜子”。为啥 “稷” 能当 “五谷之首”?



因为它特别耐活 —— 耐旱、耐贫瘠,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华北平原,撒上种子就能长,就算遇到旱灾,也能收点粮食,不会让一家人饿死。



古代皇帝都要祭祀 “社稷”,“社” 是土地神,“稷” 就是谷神,把 “稷” 和土地并列,可见它在古人心里的地位。要是哪年 “稷” 丰收了,就说明年景好;要是 “稷” 歉收,可能就要闹饥荒。

2. 黍(shǔ):黄米做的年糕,是古人的 “甜蜜回忆”

“黍” 就是咱们现在说的 “黄米”,比大米黏,比小米大,煮熟了软糯香甜,特别适合做糕点。古代过年过节,老百姓都会用黍米做 “年糕”,寓意 “年年高”;祭祀的时候,也会把黍米做成的饭摆在供桌上,因为它口感好,算是 “上等粮食”。



黍米还有个好处,能酿酒。古代的 “酒” 很多都是用黍米酿的,比如《诗经》里说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其实早期的春酒,很多是用黍米酿的,酒味醇厚,还带着粮食的香甜。



现在山西、陕西的 “黄米酒”,就是用黍米做的,喝一口还能尝到几千年前古人的饮酒风味。不过黍米产量低,现在种的人少了,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反而成了 “稀罕物”。

3. 麦:从 “外来户” 变成 “北方主食”,改写中国人的饮食

“麦” 就是咱们现在吃的小麦,可你知道吗?小麦最早不是中国本土作物,是几千年前从西亚传过来的 “外来户”。刚开始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吃小麦,只能像煮米饭一样煮麦粒,叫 “麦饭”,口感又硬又糙,没人爱吃。后来古人发明了 “石磨”,把小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面条、饼,一下子就火了 —— 面粉能做的花样多,馒头扛饿,面条方便,很快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甚至传到南方,现在咱们每天吃的面包、饺子、包子,都是 “麦” 的功劳。



古代还有 “冬麦” 和 “春麦” 之分,冬麦秋天种,冬天过冬,春天生长,夏天收割;春麦春天种,秋天收。古人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选种小麦,比如华北种冬麦,东北种春麦,保证一年能有收成。这种 “因地制宜” 的种植方法,也是古人的智慧,让小麦从 “外来户” 变成了 “养活亿万人的主粮”。

4. 菽(shū):大豆是 “植物肉”,救过无数人的命

“菽” 就是大豆,包括黄豆、黑豆、绿豆、红豆这些豆类,其中黄豆最重要,被古人称为 “植物肉”—— 因为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吃一碗豆腐、喝一碗豆浆,比吃蔬菜顶饿,要是遇到灾年没肉吃,靠大豆就能补充营养,不会营养不良。



古代人对大豆的利用,能让现在的人都佩服:他们把黄豆做成豆腐、豆浆、豆豉、腐乳,甚至做成 “纳豆”(和日本纳豆不一样,是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让大豆能保存更久,还能变换出不同口味。比如汉朝发明的豆腐,就是大豆的 “神级变身”,又嫩又有营养,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爱吃,现在豆腐已经成了中国菜的 “百搭食材”,煎炒烹炸都好吃。



大豆还有个好处,能 “养地”—— 大豆的根上有根瘤菌,能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让土壤更肥沃,古人就知道把大豆和其他粮食轮着种,比如今年种大豆,明年种小麦,这样两种作物都能丰收,这种 “轮作” 方法,比现在的化肥还环保,可见古人多会利用自然。

5. 稻:南方人的 “命根子”,从 “奢侈品” 变成 “家常菜”

“稻” 就是水稻,现在咱们天天吃的大米,在古代可是 “南方专属”。因为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南方多河流、多水田,适合种植;北方干燥,种水稻难,所以古代北方人很少吃大米,只有贵族才能偶尔尝鲜,算是 “奢侈品”。



古人种水稻可不容易,要先育苗、再插秧、还要经常浇水、除草,比种稷和麦麻烦多了,但水稻产量高,口感好,煮成米饭香喷喷的,所以南方人宁愿多费劲,也要种水稻。后来随着水利技术发展,北方也开始修水渠种水稻,比如陕西的 “泾阳大米”、河南的 “原阳大米”,都是北方种的优质水稻,现在不管南方北方,大米都成了 “家常菜”,再也不是 “奢侈品” 了。

6、麻:是我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

在战国时期《神农书》记载的"八谷"体系中即被列为传统粮食作物。其籽实富含油脂与植物蛋白,古代既用于充饥,也用于榨取食用油。现代杂粮范畴中,芝麻、火麻仁等麻类作物仍广泛用于膳食,如陕北麻汤饭采用麻子与杂粮混煮,亚麻籽油因含α-亚麻酸被开发为功能性食品 。



内蒙古凉城县等地将胡麻纳入现代杂粮产业体系,通过生态种植保障品质。在《诗经》《晋书》等古籍中均记载麻为重要粮食作物,《神农书》将其列为"八谷"体系中的第六位。



古代农民通过大面积种植获取纺织纤维与食用麻籽,麻子采集被《豳风·七月》列为九月农事活动。

三、“五谷” 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古人把 “五谷” 看得比啥都重,不只是因为它们能填饱肚子,更因为 “五谷” 的种植,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说它是 “文明的基石” 一点都不夸张:

首先,“五谷” 让中国人从 “打猎采果” 变成了 “定居种地”。在没有五谷之前,古人靠打猎、采野果生活,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居无定所;种了五谷之后,人们不用到处跑了,在土地旁边盖房子,定居下来,慢慢形成了村庄、城镇,有了固定的家,才能发展出文字、文化、科技。



其次,“五谷” 养活了更多人,让中国有了 “人口优势”。五谷的产量比野果、野菜高多了,比如一亩地种稷,能收几百斤粮食,够一家人吃几个月;种水稻,产量更高。粮食多了,人口就能增长,古代中国人口一直比其他国家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五谷能养活更多人,人多了,就能修水利、建城池、搞发明,文明才能不断进步。

还有,“五谷” 塑造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咱们常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意思是五谷是主食,水果、肉类是辅助,这种 “以谷物为主” 的饮食结构,让中国人身体更健康 —— 谷物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还含有膳食纤维,比光吃肉更易消化。现在医生也建议 “多吃五谷杂粮”,其实就是在传承古人的饮食智慧。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scncp.com/news/show.php?itemid=64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111@qq.com。
 

服务热线:

1111

周一至周五
09:00 - 17:30

平台服务

增值服务

帐户服务

关于我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5G盛昌农产品  粤ICP备2023114854号-6  公网安备1111号